气候与土壤要求
茯苓这玩意儿吧,虽然不算特别娇气,但也不是随便挖个坑就能种的。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,最适合的温度在20-28℃之间,太冷或太热都不太行。
土壤方面,茯苓偏爱疏松、透气、排水好的沙质壤土,pH值在5.5-7.0之间最合适。记住啊,千万别选黏土或者积水的地块,不然茯苓容易烂根,到时候哭都来不及。
品种选择
茯苓品种其实挺多的,新手建议选择抗病性强、产量稳定的品种,云苓1号"或者"皖苓2号"。这些品种虽然可能不是产量最高的,但胜在好养活,特别适合没啥经验的新手。
育苗与定植
育苗这块儿,我建议直接买现成的菌种,自己搞太麻烦,成功率还不高。买回来的菌种要先在25℃左右的环境下活化2-3天。
定植的时候要注意,每穴放1-2块菌种,覆土不要太厚,3-5厘米就够了。株距保持在20-25厘米,行距30厘米左右。记住啊,定植后千万别马上浇水,等个2-3天再浇,不然容易烂种。
水肥管理
浇水这事儿挺讲究的,茯苓喜欢湿润但怕积水。平时保持土壤湿润就行,看到表土发白再浇水。雨季一定要注意排水,不然分分钟给你烂根看。
施肥的话,基肥很重要,每亩可以施腐熟有机肥2000-3000公斤。生长期追肥2-3次,可以用复合肥,但别贪多,每次每亩15-20公斤就够了。
修剪与整枝
很多人觉得茯苓不用修剪,其实大错特错!适当的修剪能提高产量和品质。一般在生长中期,把过密的枝叶和病弱枝剪掉,保持通风透光。
病虫害防治(重点来了!)
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部分,但别怕,我教你几招实用的:
1. 根腐病:这个最要命,一旦发病很难救。预防为主,种植前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消毒土壤。发现病株立即拔除,病穴用生石灰消毒。
2. 白绢病:症状是茎基部出现白色菌丝。可以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,7-10天一次,连喷2-3次。
3. 蚜虫:这玩意儿繁殖特别快。发现少量时可以用肥皂水喷,严重的话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。
4. 红蜘蛛:天气干燥时容易爆发。可以用苦参碱或者阿维菌素防治,记得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。
小贴士:轮作很重要!同一块地最好隔3-4年再种茯苓,能大大减少土传病害。
采收与储存
采收时间一般在种植后8-10个月,看到菌核表面出现裂纹就差不多了。采收要选晴天,小心挖取,别弄破表皮。
储存的话,鲜茯苓可以放在阴凉通风处,最好在5-10℃的环境下。如果要长期保存,可以切片晒干,含水量控制在13%以下,然后密封保存。
最后说两句
种茯苓这事儿吧,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简单。关键是要细心,多观察。我认识几个种植户,刚开始也是各种问题,现在都成专家了。记住啊,遇到问题别慌,多问多学,谁还不是从新手过来的呢?
对了,如果你真打算种,建议先小规模试种,等技术掌握了再扩大规模。毕竟农业这事儿,急不得,稳扎稳打才能赚钱。加油吧!